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本週大事] 岳明國小畢業典禮─架風帆、學生難忘

國小畢典駕風帆 小學生難忘


更新日期:2010/06/22 17:01


又到了畢業季節,在宜蘭縣蘇澳鎮的岳明國小,為了讓16名畢業生有一場難忘的畢業典禮,特別舉辦「帆船畢典」,應屆畢業生,必須挑戰游泳、鐵馬,最後開著帆船繞行冬山河,才能領到畢業証書。

一聲隊呼,16名國小畢業生,跳上帆船,航向畢業典禮的終點站,也許是浪太大,有同學緊張到半天扣不上船尾板。

這趟海上畢業典禮,考題並不容易,畢業生們得繞過兩道障礙物才能過關,要靠風還要靠體力,像這樣翻船可是常有的事,這位同學費了好大的勁,不但船沒扶正,連人都失去蹤影,好不容易帆拉上來,人頭探了出來,所有人都鬆一口氣。

會安排如此特別的畢業典禮,原因是蘇澳鎮的岳明國小,家長們多數捕魚維生,開船是必備技能,因此學校才有此構想,一瓢一瓢舀出了船中積水,小朋友們辛苦得到的畢業証書,為兩千多個日子留下難忘的一頁。

來源:民視新聞網 (20100622,線上查詢)

社區參訪─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2)

「北投區清江國小」 參訪心得(社區與學校的夥伴關係)

◎時間:2010.06.03(四) 09:00~11:30

◎地點:北投區清江國小校長室、清江生態池

◎心得報告:

奇岩社區與清江國小能有如此成熟的互動與夥伴關係,學校方面配合的意願非常重要,關鍵人物就是校長的支持與否?是否願意敞開校園與社區互動?資源的流通和社區人士的往來?學校老師的意願,必須花額外的時間參與配合及校園的管理…等,都是必須面臨的問題。清江國小徐金章徐校長本身為台北市環境教育團團長,長期接觸環教相關課程與議題,了解學校環境的營造與社區總體營造的互動,要有良好的發展勢必無法切割、一分為二,因此充分的與社區對話和互動之後,認為與社區的資源流通是一種魚幫水、水幫魚互利互惠的發展形式,社區需要學校場地及眾多參與的人員,而學校透過社區計畫的支援與推展也可以更為發揮學校的特色、胸襟與能量,藉由學校為媒介,連結社區、師生、親子到奇岩社區的各個家戶、家庭,串連整體社區發展的脈絡、人力資源完整的統籌,讓社區發展和學校夥伴關係機制的建立更為成熟,社區發展的推動更為順利。

◎問題與思考:

在學校關鍵人物,如校長,任期到滿離職或調任之後,是否學校與社區的連結關係就此瓦解?學校重點人士會大大地影響學校的態度與配合意願,因此夥伴關係的建立是否能夠持續?而且是否能夠透過相關活動與課程機制的建立,能維持社區資源進入與學校、學校與社區人力資源整合,都有待觀察與討論。


【奇岩社區與清江國小合力營造的親園生態池 @ 清江國小前庭】

社區參訪─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北投區奇岩社區&清江國小)

「北投區清江國小」 參訪(社區與學校的夥伴關係)

◎時間:2010.06.03(四) 09:00~11:30

◎地點:北投區清江國小校長室、清江生態池

◎心得報告:

北投區清江國民小學,全校六個年級共有29個班級,人數近千人的都會型學校。 【社區與學校互動的關鍵點─清江國小生態池的營造】

鄰近的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在2007年運用政府相關部門計畫經費(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進入學校營造生態池,社區組織與幹部協力學校師生進行校園環境的擘劃、生態池環境生態的調查,由家長及小朋友共同參與。生態池的建立與學校老師結合,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學期安排與濕地或生態池相關的課程,讓學生親近校園環境、了解學校擁有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社區環境保護持續的推動,在2009年推動探索清江國小生態池摺頁,摺頁由社區與老師共同製作。

此後,學校與社區有密切的互動,由社區承接政府部門相關計畫,在實施操作的過程及成果發表時,透過學校場地進行展示,由社區幹部、志工連結學校師生的展演活動,讓師生參與社區的活動、由學生連結社區家戶、家庭,經由親子活動的機制讓社區的居民出來參與了解社區的活動、計畫,也透過成果的展示、社區文宣(社區報、社區月曆)的發送,使家長、居民透過成果發表、親子的活動參與,更為認識社區的運作、達到社區營造概念的推展,從而宣傳奇岩社區推動生態社區、落實環境生態保護及綠色消費、綠色生活永續經營的概念,廣納有共同理想、認同的居民,為社區發展盡一分心力。



【與奇岩社區秘書吳慧瑜&徐金章校長合影 @北投區清江國小】

田野扎記─【拜訪無尾港在地文史工作者】

訪談文史工作者,也是大無尾港地區多所學校的鄉土教育課程老師─鍾茂樹先生,鍾大哥是土生土長的宜蘭人,目前雖戶籍地在港口社區北邊的新城地區,但是他非常勤地蒐集在地的習俗文化,包括可見與不可見的,舉如宗教儀式、在地流傳的故事、米食文化的調查、古老碑記和地方歷史發跡…等等諸多的面向,探討的範圍非常廣泛。


針對計畫要進行公眾參與式的地理資訊平台工作坊所可能討論、蒐錄的故事範疇,發掘比較少的區塊再聚焦在工作坊舉行時做更進一步的參與討論,期能完整做無尾港地區在地完整習俗及文史脈絡的組織調查。

與鍾大哥討論之後,發覺對於無尾港濕地內的水閘門、社區內牽罟的組織和牽罟的動線及主要社區牽罟頭人的負責據點較無相關的資料,以期透過工作坊對於這方面資料的了解及文史的累積能夠更為齊全。

【與鍾茂樹大哥合影 @無尾港促進會大門口】


【並未有許多記載資料的濕地水門】

田野扎記─【拜訪無尾港促進會】

拜會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理事長─張錫泉先生,張理事長對於本計畫案樂見其成,並且願意提供相關的支援,尤其工作坊場地的使用、召集社區志工與重要的耆老,給予一定人力以上的協助,特別是工作坊的組織需要社區的夥伴參與討論,並即時的給予意見讓居民朋友都在的時候可以有最廣泛意見的討論及修正!

另外,由從張理事長方面得到港邊社區重要大廟─永安宮主任委員的聯繫方式,再由廟宇方面聯繫更多在地老一輩的耆老(阿公、阿嬤們),為工作坊的討論提供更深遠及更早的回憶、口傳故事。理事長一方面也表示希望能透過本計畫的工作團隊,開設有關本系專長的課程,如使用GPS及相關軟體的操作,培力更多的志工夥伴能夠在田野及觀察濕地、步道生態時,能有更詳細的資料紀錄及後續資料多元運用的可能!


未來也希望搭建社區志工和學校老師互動的緊密關係,除了社區家長(志工)可以了解師生互動狀況外,也可以提升學校老師參與社區事務討論的諸多面向。

【拜會無尾港促進會─專職月慈小姐、張理事長  in 無尾港促進會】

田野扎記─【拜訪黃校長】

田野扎記【拜訪黃校長】

與岳明國小黃建榮校長詳談有關於暑期及後續大專生協力地方發展永續校園計畫案,需要學校老師一同參與工作坊的舉行。校長認為社區及學校過去幾年來接了政府部門及相關單位許多的計畫案,蠻期待能夠將計畫案的內容實際、有效地落實在地方,非僅止於將報告計畫書結案而已,所以討論的過程當中,不斷地聚焦在如何能夠永續、持續地操作。

本計畫報告為使用「參與式的地理資訊系統」讓參與工作坊的居民能夠提供意見、將往昔的記憶及口述的故事講述出來,作為社區及學校意欲營造的童年步道(生態步道)更多內涵的故事軸線,以其未來能結合社區及學校的鄉土教育課程,將社區在地的口傳元素流傳在學校教育之內,達到社區精神、文化及內涵永續流傳的一個機制。

未來計畫也期使岳明國小老師能加入討論的成員,持續地將社區在地所蒐錄的故事及口傳的習俗文化,作為納入校本課程或可融入教學元素的教材一部分,持續地能有如此互動的方式,將無尾港地區的文化及習俗用不一樣的方式,實質地建構出屬於在地社區與學校的風貌─由童年步道給串連起來!
【會見黃校長   in 岳明國小校長室】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雙週工作照片集(0515~0528)


照片1、無尾港海岸木麻黃林舊照片(例1)


(昔日在地小朋友抓迷藏與家族繪聲繪影出沒鬼魅的地方、也是牽罟可能穿過的路線之一之處)



照片2、社區踏查(例2)(賞鳥平台)



照片3、20100521(五)大專生skype計畫簡報

(與指導老師 蔡博文老師合影)



照片4、期初報告簡報過程

20100515~0528雙週報告

一、工作內容:


1. 蒐集無尾港地區文史資料及舊照片。

2. 無尾港社區踏查、走訪與拍照。

3. 教育部大專生協力地方發展永續校園計畫—期初簡報

二、工作執行進度說明:


1.跟著的雙週持續蒐錄無尾港相關文史資料與環境背景資訊,累積將起步的

PPGIS工作坊(workshop)的討論素材,期使能夠在進行工作坊討論時激發更

多的想法與意見,翻攪出更多的故事與口述資訊。

2.其次是與學校社團(童軍團)聯繫,著手規劃可能(暑期)進入社區建構童年

步道資源點的設計和討論,以期能夠帶給社區和學校更多的人力資源及可以

嘗試延伸的討論設計與方向。

3.進入無尾港社區踏查、走訪與拍照,熟悉在地環境與當地居民互動溝通,

了解社區的人際網絡、人脈甚至派系關係…等,避免在進行討論工作坊時牴

觸到社區較複雜的問題與政治事務;此外,熟悉步道未來可能銜接的環境與

鄰近社區的關係,作未來可能的聯結或往後的規劃討論。(港邊社區到港口

社區)。

4.大專生協力地方發展永續校園計畫—期初簡報,計畫修正與委員意見。

2010/05/21(五)下午13:30~17:00左右進行skype報告與委員修正意見。

三、工作困難、心得與省思:


由於協力的社區屬於偏鄉地區,所以進入社區即使聯繫知會相關幹部,

還是可能無法全面的顧及進入社區後的情況,如走訪社區街巷與通往步道的

出入口時,可能視之為外來客與陌生人之眼光,不過當然努力以親切的口吻

與表情作回應,可能的話當然自我介紹來社區的目的及緣由,這是遇到的情

形、也是不意外的狀況。

蒐集舊照片難免有出處未明或不甚清楚之處,或還有更多的素材,可能

要再拜訪或詢問當地文史工作者或學校老師,除了聯繫、熟悉認識、建立人

脈與了解計畫之外,還是以建構資料庫與累積工作坊能量為準為前提,也求

更多更精準的資訊。

大專生協力地方發展永續校園期初簡報,委員們提出了幾點意見,是有

待我的計畫持續去努力改正與進步的,尤其我的計畫是以社區&學校的「軟

體」面向著手,因此可能有可量化的成果產出,並可能的話聯結過往社區及

學校既有的成果,嘗試能否建構在更完整的架構體系之上,不失為計畫額外

累積的效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