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GPS與田野考察─活動及課程結語

在社區使用GPS進行田野考察,是期望這樣的地理資訊工具可以在社區資源紀錄、景點標示、甚至在討論規劃當中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尤其未來推行溼地步道(童年步道),除了上述景點標示與紀錄外,還可以結合鳥類監測(鳥種分布位置的標示與數量的記錄)和溼地步道環境的掌控(透過巡守的志工夥伴使用GPS標示出現問題的位置),都能夠透過GPS的軌跡及標示地點的紀錄,搭配同時所拍攝的照片,在回到討論的場地(如促進會)時使用Google Earth的操作系統(如前述學員們的成果發表)進行討論,相信這般的技術可以在社區的諸多議題討論面向上有所助益。

 
本課程與協力地方發展永續校園計畫的聯結部分在於,能夠透過GPS的操作,將每次田野考察或步道溼地環境的記錄做累加性的資料儲存,或可依照日期排序將所記錄下來的軌跡資訊、標示出來的景點位置和照片等做資料庫的建置,未來可以依照資料屬性做分門別類的管理,在資料的累積之下,相信會有更多元的使用,特別是這般技術性的操作技能,能夠在社區、志工、有興趣的夥伴朋友間彼此教學相長。


面對多元的環境,利用GPS、相機及電腦工具等多樣化的紀錄,透過網路媒介的宣傳、資料庫的建置,將為環境資源的點點滴滴做最珍貴的紀錄,而這樣記錄下來的資源可以廣為需要的人們使用,無論在社區導覽、其它計畫的聯結及學校教育、鄉土教育上,都有發揮、傳承延續的用處,不斷地為環境資源加值。


GPS與田野考察─小隊員實習心得

※小隊員實習心得※



1.李子豪:今天很不巧遇到下雨有點淋濕,但是還是很高興!因為今天使用Google Earth這個軟體,發現它還可以開飛機(飛覽功能)。今天課程都聽得懂,蠻清楚的!學到很多東西!聽說宜蘭高中有辦GPS與田野考察的活動,以後參加相信更有基礎、更有把握學習得更透徹,當然更有得獎的機會!


2.李林榮:剛剛下午忽然一場大雨,還好出田野有做好準備(隨身攜帶雨衣),也上了一課!凡事要多做準備!今天的課程很詳細,要是我也有一台GPS的話,應該會很常用,我很喜歡趴趴走!像我騎腳踏車就可以記錄我走過哪些路,拍照的話就可以記錄我看過哪些風景,景點的位置都可以記錄下來!


3.夏聖皓:今天田野考察的時候走到觀景平台那邊,風景非常的好!可以看到溼地一窟一窟的水池和遠方的太平洋,印象非常的深刻!我覺得我們這組精神非常可佳!雖然忽然下起大雨,與過之後我們還是走完所有規劃的全程路線。GPS就是走到哪裡就能記錄到哪裡,這是我覺得功能很棒的地方,課程蠻有趣的!若以後我也擁有一台,希望到世界各地去旅遊,紀錄一些台灣看不到的風景名勝。


4.張仁豪:很高興來到無尾港學習新的東西,每次來學的東西都不一樣,發現的東西很多!很新鮮!今天操作過GPS,以後要是有機會出外走走(跑田野)的話也可以使用,紀錄重要的事務。對於今天的課程都還蠻印象深刻的!


5.簡瑞安:平常使用到GPS都是開車時,在汽車上面使用的衛星導航功能,今天使用的GPS有學到有別於導航外許多新的功能,可以用GPS紀錄一些觀光景點,有需要的話還可以把檔案叫出來觀看使用。今天的GPS課程我還學到可以透過它紀錄和標示一些我們覺得重要的位置,以後就不會迷路。今天印象最深的就是無尾港的風景很美,待在賞鳥平台那裡從海邊吹來的風很涼,坐在那一整個下午都會不想離開。
圖1、第一小隊全體合影


6. 劉家茹:今天的課程很有趣,因為是第一次使用GPS,而且覺得他功能非常多樣,以後應該會有很多幫助!幸好我有報名來參加!


7.劉家容:學到很多關於GPS的用法,搭配田野調查可以很深入地認識一個地方!


8.王又倢:雖然有些課程聽不太懂,不過還是覺得很好玩!
圖2、第二小隊合影


9.吳心皓:今天天候不佳下起了大雨,但是我們學習到了比在學校還要多的東西,也更認識了解無尾港。


10.楊可瑩:GPS還蠻方便的!可是就是下午要把照片放上Google Earth的時候聽不太懂,圖片跑不太出來。


11.張嘉芝:今天天氣雖然不好,但在小組分工合作之下我們都有將原先規畫的景點給標示出來,還蠻有成就感的!
圖3、第三小隊合影


GPS與田野考察─學員田野路線的規劃與討論

依各組的興趣與田野觀察進行路線初步的規劃:




◎第一組:本組以地毯式的方式跑遍溼地和社區的步道,針對觀察所發現特別及顯著的景點或建物進行標示,如:促進會、兵將、漁人步道、罟寮、泡泡湧泉、盤根隧道、賞鳥平台、秘密基地、岳明國小等。

圖1、討論規劃之過程


◎第二組:以社區重要的地標及建築物為主,進行社區導覽的路線走訪與紀錄,如促進會、百年古井、中兵將、永安宮、石板屋及社區解說中心。




圖2、行前室內規劃田野的路徑(第二組)


◎第三組:根據過往在無尾港溼地及社區的參訪經驗,小組決議尋訪先前走過的路線及地點做標示,如:促進會、解說中心、城隍廟、兵將、苦楝樹、賞鳥平台、泡泡湧泉、百年古井及土地公廟。





圖3、行前田野考察的路徑討論與規劃

GPS與田野考察─GPS與Google地圖的使用操作

(一) GPS與電子地圖之應用




透過一般實體地圖基本地理資訊的介紹到電子地圖與地理資訊技術的創意應用、活潑的電子地圖呈現(如圖1),引導使用Google Earth及Google Map為平台做個人化地圖的繪製及分享交流的媒介。


圖1、赤壁之戰的Google地圖化

課程中另外針對GPS的背景資料、主要的功用及限制做基本概念的介紹,同時列舉市面上常見的GPS導航功能其經常應用的使用現況(如防盜、汽車導航和定位等),讓同學們知道GPS的生活化和普及程度,並且將GPS使用前的基礎知識做大概的解說,使得同學們在操作前有基本的認知。最後將GPS與電子地圖目前結合的效果做一展示,期望激發同學使用操作過程中更多的創意。


圖2、舉例說明GPS與電子地圖的結合效果





(二) Google earth與文史教學


實際電腦上機操作網路免費資源─Google Earth,並利用先前掃描的舊地圖(日治時期堡圖和地形圖)比對原衛星影像做套疊,教導同學繪製舊聚落位置分布圖及相關圖資的使用,如利用地圖套疊比對熟悉的土地使用分布(目前學校或自家在日治時期的土地利用),經由圖層的抽換使用及Google Earth簡單的點、線、面標示和圖面上的繪製,讓學生擁有基本掌握Google Earth平台地理資訊工具的技能。同時結合Google系列的線上地圖─Google Map的使用說明,讓發佈個人繪製的地圖與分享訊息更為容易上手。






圖3、利用舊地圖影像套疊繪製舊聚落分布

【用地圖寫日記】GPS與田野考察

《用地圖寫日記》
─GPS與田野考察─
◎活動主旨:培養學生操作使用GPS的能力,並能夠實際應用於日常生活與戶外的活動紀錄及製作個人化的地圖。
◎活動時間:2010.08.07 (六)
◎活動地點: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社區及濕地步道


※活動宗旨※



本著教育部永續校園計畫─大專生協力地方發展永續校園,將GPS的操作應用帶入社區,以期培力社區志工及學校的老師、學生能使用GPS來搭配課程與社區資源的調查做整合運用。


本次課程針對社區及有興趣的學生們進行GPS的介紹、實際操作演練,並實地做田野的踏查及路線的規劃,將他們對於社區所認定重要的資源點和點與點之間重要的串聯路徑給標示、記錄下來,透過他們的觀察、紀錄,認識學生們眼中社區具有代表性的景觀、自然資源及文化資產。


GPS軌跡記錄的功能將所行經的路徑及實地田野途中標示的點位給存續下來,結合地理資訊技術和實地的田野調查,記錄社區聚落的環境資源與景觀,期許未來熟練操作之後,可以作為社區調查工作、社區溼地步道巡守記錄和學生作社區環境觀察累積的資料庫工具與技術。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GPS與社區導覽] 港邊社區幾個景點

◎主題:無尾港社區走訪(文化、古蹟與建築)

◎成員:劉家茹、劉家容、王又倢

◎路線規劃說明:

針對課程的演練,我們將GPS點位標示的功能實際在社區中規劃路徑及紀錄,主要走訪社區具有在地自然特色(石板、湧泉)的建物及設施,如石板屋、百年古井,石板屋是取自當地所產出的片岩,昔日以換工起厝的方式搭建,可以看出無尾港地區鄉鄰之間彼此熟絡的互動;另外百年古井是源自於湧泉的支脈,往日源源不絕的水源是社區各家各戶重要取水的來源,更是社區的資訊交流中心─婦女朋友的洗衣場。另外社區重要的建築物與社團,分別為無尾港解說中心及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在在顯示社區重視文史及文化脈流的延續與傳承,讓社區的自然及人文資源更顯得活絡、有價值。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無尾港溼地步道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社區活動] 蘇澳馬賽地區割稻體驗活動(3)

耡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圖1、深具生命力的稻子


稻子的生長、收成

可以有很多的想法與思考



稻子與土地就像是母親與孩子的親暱關係

「刷刷」割完後的稻稈,即可清楚地見到「臍帶」

農人愛土愛地,緊密地與田地聯結

珍寶地珍惜辛苦的收成



做人要有根本,如同稻仔、稻梗結實、直挺挺地立基田地上

成熟的稻穗,而穩重、謙卑地累累低垂

朝著光明的方向成長,向著陽光吸收大地精華

合群無聲地由大地母親長養著她們

而她們長養著我們



生命生生不息而如此旺盛

----



農地與稻仔

不應該就是如此辛勤播種插秧而喜悅收割?

除了富有生命力與長養我們生命的來源

也具有相當多的意義,包括傳承與教育

都是農民與田地可以賦予我們的很多

圖2、割稻的農村活動體驗與鄉土教育


 
總之..


大家一起農出來的感覺真棒

淺嚐土地的芬芳與風味米食的美麗

這也是一種難忘與和諧的畫面

伴隨著視覺嗅覺味覺和感覺


圖3、營養好吃的割稻飯

 
這是計畫案之外,額外的農村體驗樂趣!讚啦!

[社區活動] 蘇澳馬賽地區割稻體驗活動(2)

開始割稻時,學生們不太習慣這樣的動作


所以比較隨性的只要有割斷稻梗,就將稻穗往旁邊一扔

阿伯心疼的說:「你知道稻子長成今天你可以收割

,要經過90~120天的成長,不能這麼隨便,割完的

稻子要輕輕將它放整齊、擺放好」

「稻穗灑落在田地上是會哭泣的!」

「不要踩到割好的稻子上!」

農民阿伯謹慎、不隨便的神情與語態

在對話與動作之中,表露無遺


圖1、割稻馬步要紮穩

...

記錄一陣子的我

也耐不住割稻的稻香與難得的經驗

才猛然驚覺...也真的沒割過稻@@

小時候也只在田裡玩泥巴過的經驗而已



剛下場就被糾正..

「不要整個蹲下去,馬步要踩穩

一手抓好稻稈往右施力、鐮刀往左,

方向相反、力道相向才割得快!」


圖2、割稻、農田樂



棲身在稻群前,才清楚的感覺到

稻穗散發著炙熱的氣息與光芒

切斷稻梗的「刷刷」清脆聲和撲鼻而來的泥土芬芳

真實的感受到稻子的生命力:))

它喃喃低語於風聲之中悉悉簌簌

拿在手上,是飽滿有重量的!隨著稻穗重量而搖曳在手中

左右擺盪會跳舞般,當下真的有點感動..


圖3、稻子搖曳會說話



小朋友們也割稻割得不亦樂乎

也有部分腰挺不直了

紮馬步、埋頭稻群中往前行要持續撐著一陣子也真不簡單


圖4、學生們割稻忙得不亦樂乎



我想這也是農民們謙卑、樸實、實在的原因

因為一種單純的信念,敬拜天地與珍惜土地

享受農忙與收成的喜悅,雖然辛苦但也樂在其中

[社區活動] 蘇澳馬賽地區割稻體驗活動

蘇澳地區農會和在地文化國中配合


舉辦割稻體驗活動,在社區大哥聯繫之下

一早前往馬賽一起參與活動、記錄:))



沒有人這麼晚割稻的啦(農家阿伯說)

不過搭配學生們的體驗時段,就從九點開始進行~



台語中稱割稻仔叫作「起工」

在收割稻米前,為求一切順利、無災無害

會先進行燒香祭祀、在田頭焚燒金、銀紙的動作

要燒冥紙,是由於農民們多認為要先祭祀天地神祈之外

還要祭拜這塊土地上的靈魂體、鬼魅等

因此會特別地見到中元節才會焚燒的衣飾、梳妝類冥紙


圖1、割稻前焚燒金冥紙敬拜土地、神靈


開始前,由地主農民阿伯帶領大家念念有詞的說:

「土地公伯、照顧保庇這塊土地的神明、眾生...

今日阮帶領學生群、眾多朋友前來割稻,希望保佑一切

平安、順利,來年也如同今日豐收...」

說畢,眾人祭祀上天與土地後

開始焚燒紙錢,讓祂們聽到我們的聲音與崇敬



農民與土地緊緊相繫相依

崇拜土地、敬畏天、鬼、神靈

深厚的信仰、辛勤的農事、單純的執著


圖2、體驗割稻

[七月大事紀] 無尾港第一次PPGIS工作坊

2010.07.03無尾港第一次PPGIS工作坊

工作坊的目的在於透過Google Earth軟體及插入相對應的點位照片和相關資訊,
希望可以透過主持人的引導,將社區阿公阿嬤、耆老及鄉親朋友們的往昔、
童年回憶故事,透過討論的過程將這些口傳的敘述內容給記錄下來!

圖1、會場內的情形


圖2、鄉親朋友陸續報到

本次工作坊主要討論的幾項議題有:童年步道相關的景點,如:玄天兵將、城隍爺廟(社區信仰)的緣由、泡泡湧泉和社區牽罟的發展歷程。

圖3、會議主持過程

圖4、使用google earth協助討論

居民朋友也對這樣的討論方式感到興趣,尤其有人願意聽他們說故事,這也是促進參與討論無形中的一股刺激與動機吧!由於工作坊有錄影、錄音,目前正在梳理及整理需要的資料及預備下次跑田野、蒐集訪談資訊…等,跟著的另一步前置作業。

圖5、會後大合照

[心情扎記] 往返北宜之間

從宜蘭搭車回台北的過程
總是讚嘆窗外的美景,諸如田野阡陌的稻田、海上守護著斯土斯民的龜山島

靜靜的,是很和諧的畫面
尤其是窗外青青的稻浪和佇立田中的小白鷺
彷彿微風吹過帶著甜甜的味道

圖1、蘭陽平原與龜山島

留在土地上純淨的溪流,是未受汙染、來自雪山山脈的大地血液,源遠流長的注入大海的懷抱
啊~眼前的就是葛瑪蘭的地標─龜山島,這股血脈好似溝通土地與離島的臍帶,那樣地緊緊相依

圖2、流佈平原的河流及遠方末端的龜山島

圖3、令人難忘的畫面─阡陌稻田與龜山島

回程...在反覆思考跑田野過程的當下外,
也是卸下一身疲勞、欣賞漫漫美景的好時機!

圖4、首都客運及雪山山脈

[七月份大事紀] 無尾港第一次PPGIS工作坊行前工作

與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理事長、幹部及岳明國小黃校長聯繫、確認之下,
我們在7/3(六)進行第一次的PPGIS工作坊。

在那之前,我在工作坊的前幾天又到了社區進行活動的宣傳─張貼工作坊海報
圖1、張貼活動海報(圖中為陳里長)

並與港邊社區里長(現已卸任)聯繫當天可以前來的耆老及社區朋友等,並再次說明有關工作坊的內容和主要的目的,在與里長拜訪地方大廟廟前聚集的耆老和幾位協會幹部之後,就期待著工作坊當天的到來!

繞完社區一圈之後,隨即前往岳明國小和校長聯繫,討論工作坊當天的流程及討論會後可以協力童年步道內容建構的部分,在下午半天的“宣傳”之後,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踏上歸途。


圖2、於岳明國小張貼工作坊海報

六月份無尾港港邊社區的走訪與踏查

在舉辦無尾港第一次PPGIS工作坊之前,我到了港邊社區再次踏查一遭
針對社區不常逛過的角落,時地再去拍照及記錄了一番!

首先來到社區所營造的童玩空間及阿公的工坊、阿嬤的灶腳。
這是當初社區營造的一環,希望將社區的人力帶出來,如會木造及手工藝的阿伯、好手藝的社區媽媽或阿嬤,開設出這麼樣一個場地供大家可以打展身手,
另外在外地來的夥伴前來參訪的時候,可以有一系列的活動可供體驗。

圖1、玩具工坊

圖2、阿嬤的灶腳

另外,在發展協會內也見到了有關社區傳統石板屋的模型,在在的凸顯無尾港在地的傳統與性格

圖3、石板屋模型

最後,把社區轉角的意象圖騰,滿滿的是社區在地的元素:水鳥及漂流木素材的建構!

圖4、社區意象圖騰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本週大事] 岳明國小畢業典禮─架風帆、學生難忘

國小畢典駕風帆 小學生難忘


更新日期:2010/06/22 17:01


又到了畢業季節,在宜蘭縣蘇澳鎮的岳明國小,為了讓16名畢業生有一場難忘的畢業典禮,特別舉辦「帆船畢典」,應屆畢業生,必須挑戰游泳、鐵馬,最後開著帆船繞行冬山河,才能領到畢業証書。

一聲隊呼,16名國小畢業生,跳上帆船,航向畢業典禮的終點站,也許是浪太大,有同學緊張到半天扣不上船尾板。

這趟海上畢業典禮,考題並不容易,畢業生們得繞過兩道障礙物才能過關,要靠風還要靠體力,像這樣翻船可是常有的事,這位同學費了好大的勁,不但船沒扶正,連人都失去蹤影,好不容易帆拉上來,人頭探了出來,所有人都鬆一口氣。

會安排如此特別的畢業典禮,原因是蘇澳鎮的岳明國小,家長們多數捕魚維生,開船是必備技能,因此學校才有此構想,一瓢一瓢舀出了船中積水,小朋友們辛苦得到的畢業証書,為兩千多個日子留下難忘的一頁。

來源:民視新聞網 (20100622,線上查詢)

社區參訪─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2)

「北投區清江國小」 參訪心得(社區與學校的夥伴關係)

◎時間:2010.06.03(四) 09:00~11:30

◎地點:北投區清江國小校長室、清江生態池

◎心得報告:

奇岩社區與清江國小能有如此成熟的互動與夥伴關係,學校方面配合的意願非常重要,關鍵人物就是校長的支持與否?是否願意敞開校園與社區互動?資源的流通和社區人士的往來?學校老師的意願,必須花額外的時間參與配合及校園的管理…等,都是必須面臨的問題。清江國小徐金章徐校長本身為台北市環境教育團團長,長期接觸環教相關課程與議題,了解學校環境的營造與社區總體營造的互動,要有良好的發展勢必無法切割、一分為二,因此充分的與社區對話和互動之後,認為與社區的資源流通是一種魚幫水、水幫魚互利互惠的發展形式,社區需要學校場地及眾多參與的人員,而學校透過社區計畫的支援與推展也可以更為發揮學校的特色、胸襟與能量,藉由學校為媒介,連結社區、師生、親子到奇岩社區的各個家戶、家庭,串連整體社區發展的脈絡、人力資源完整的統籌,讓社區發展和學校夥伴關係機制的建立更為成熟,社區發展的推動更為順利。

◎問題與思考:

在學校關鍵人物,如校長,任期到滿離職或調任之後,是否學校與社區的連結關係就此瓦解?學校重點人士會大大地影響學校的態度與配合意願,因此夥伴關係的建立是否能夠持續?而且是否能夠透過相關活動與課程機制的建立,能維持社區資源進入與學校、學校與社區人力資源整合,都有待觀察與討論。


【奇岩社區與清江國小合力營造的親園生態池 @ 清江國小前庭】

社區參訪─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北投區奇岩社區&清江國小)

「北投區清江國小」 參訪(社區與學校的夥伴關係)

◎時間:2010.06.03(四) 09:00~11:30

◎地點:北投區清江國小校長室、清江生態池

◎心得報告:

北投區清江國民小學,全校六個年級共有29個班級,人數近千人的都會型學校。 【社區與學校互動的關鍵點─清江國小生態池的營造】

鄰近的奇岩社區發展協會,在2007年運用政府相關部門計畫經費(林務局社區林業計畫)進入學校營造生態池,社區組織與幹部協力學校師生進行校園環境的擘劃、生態池環境生態的調查,由家長及小朋友共同參與。生態池的建立與學校老師結合,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學期安排與濕地或生態池相關的課程,讓學生親近校園環境、了解學校擁有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社區環境保護持續的推動,在2009年推動探索清江國小生態池摺頁,摺頁由社區與老師共同製作。

此後,學校與社區有密切的互動,由社區承接政府部門相關計畫,在實施操作的過程及成果發表時,透過學校場地進行展示,由社區幹部、志工連結學校師生的展演活動,讓師生參與社區的活動、由學生連結社區家戶、家庭,經由親子活動的機制讓社區的居民出來參與了解社區的活動、計畫,也透過成果的展示、社區文宣(社區報、社區月曆)的發送,使家長、居民透過成果發表、親子的活動參與,更為認識社區的運作、達到社區營造概念的推展,從而宣傳奇岩社區推動生態社區、落實環境生態保護及綠色消費、綠色生活永續經營的概念,廣納有共同理想、認同的居民,為社區發展盡一分心力。



【與奇岩社區秘書吳慧瑜&徐金章校長合影 @北投區清江國小】

田野扎記─【拜訪無尾港在地文史工作者】

訪談文史工作者,也是大無尾港地區多所學校的鄉土教育課程老師─鍾茂樹先生,鍾大哥是土生土長的宜蘭人,目前雖戶籍地在港口社區北邊的新城地區,但是他非常勤地蒐集在地的習俗文化,包括可見與不可見的,舉如宗教儀式、在地流傳的故事、米食文化的調查、古老碑記和地方歷史發跡…等等諸多的面向,探討的範圍非常廣泛。


針對計畫要進行公眾參與式的地理資訊平台工作坊所可能討論、蒐錄的故事範疇,發掘比較少的區塊再聚焦在工作坊舉行時做更進一步的參與討論,期能完整做無尾港地區在地完整習俗及文史脈絡的組織調查。

與鍾大哥討論之後,發覺對於無尾港濕地內的水閘門、社區內牽罟的組織和牽罟的動線及主要社區牽罟頭人的負責據點較無相關的資料,以期透過工作坊對於這方面資料的了解及文史的累積能夠更為齊全。

【與鍾茂樹大哥合影 @無尾港促進會大門口】


【並未有許多記載資料的濕地水門】

田野扎記─【拜訪無尾港促進會】

拜會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理事長─張錫泉先生,張理事長對於本計畫案樂見其成,並且願意提供相關的支援,尤其工作坊場地的使用、召集社區志工與重要的耆老,給予一定人力以上的協助,特別是工作坊的組織需要社區的夥伴參與討論,並即時的給予意見讓居民朋友都在的時候可以有最廣泛意見的討論及修正!

另外,由從張理事長方面得到港邊社區重要大廟─永安宮主任委員的聯繫方式,再由廟宇方面聯繫更多在地老一輩的耆老(阿公、阿嬤們),為工作坊的討論提供更深遠及更早的回憶、口傳故事。理事長一方面也表示希望能透過本計畫的工作團隊,開設有關本系專長的課程,如使用GPS及相關軟體的操作,培力更多的志工夥伴能夠在田野及觀察濕地、步道生態時,能有更詳細的資料紀錄及後續資料多元運用的可能!


未來也希望搭建社區志工和學校老師互動的緊密關係,除了社區家長(志工)可以了解師生互動狀況外,也可以提升學校老師參與社區事務討論的諸多面向。

【拜會無尾港促進會─專職月慈小姐、張理事長  in 無尾港促進會】

田野扎記─【拜訪黃校長】

田野扎記【拜訪黃校長】

與岳明國小黃建榮校長詳談有關於暑期及後續大專生協力地方發展永續校園計畫案,需要學校老師一同參與工作坊的舉行。校長認為社區及學校過去幾年來接了政府部門及相關單位許多的計畫案,蠻期待能夠將計畫案的內容實際、有效地落實在地方,非僅止於將報告計畫書結案而已,所以討論的過程當中,不斷地聚焦在如何能夠永續、持續地操作。

本計畫報告為使用「參與式的地理資訊系統」讓參與工作坊的居民能夠提供意見、將往昔的記憶及口述的故事講述出來,作為社區及學校意欲營造的童年步道(生態步道)更多內涵的故事軸線,以其未來能結合社區及學校的鄉土教育課程,將社區在地的口傳元素流傳在學校教育之內,達到社區精神、文化及內涵永續流傳的一個機制。

未來計畫也期使岳明國小老師能加入討論的成員,持續地將社區在地所蒐錄的故事及口傳的習俗文化,作為納入校本課程或可融入教學元素的教材一部分,持續地能有如此互動的方式,將無尾港地區的文化及習俗用不一樣的方式,實質地建構出屬於在地社區與學校的風貌─由童年步道給串連起來!
【會見黃校長   in 岳明國小校長室】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雙週工作照片集(0515~0528)


照片1、無尾港海岸木麻黃林舊照片(例1)


(昔日在地小朋友抓迷藏與家族繪聲繪影出沒鬼魅的地方、也是牽罟可能穿過的路線之一之處)



照片2、社區踏查(例2)(賞鳥平台)



照片3、20100521(五)大專生skype計畫簡報

(與指導老師 蔡博文老師合影)



照片4、期初報告簡報過程

20100515~0528雙週報告

一、工作內容:


1. 蒐集無尾港地區文史資料及舊照片。

2. 無尾港社區踏查、走訪與拍照。

3. 教育部大專生協力地方發展永續校園計畫—期初簡報

二、工作執行進度說明:


1.跟著的雙週持續蒐錄無尾港相關文史資料與環境背景資訊,累積將起步的

PPGIS工作坊(workshop)的討論素材,期使能夠在進行工作坊討論時激發更

多的想法與意見,翻攪出更多的故事與口述資訊。

2.其次是與學校社團(童軍團)聯繫,著手規劃可能(暑期)進入社區建構童年

步道資源點的設計和討論,以期能夠帶給社區和學校更多的人力資源及可以

嘗試延伸的討論設計與方向。

3.進入無尾港社區踏查、走訪與拍照,熟悉在地環境與當地居民互動溝通,

了解社區的人際網絡、人脈甚至派系關係…等,避免在進行討論工作坊時牴

觸到社區較複雜的問題與政治事務;此外,熟悉步道未來可能銜接的環境與

鄰近社區的關係,作未來可能的聯結或往後的規劃討論。(港邊社區到港口

社區)。

4.大專生協力地方發展永續校園計畫—期初簡報,計畫修正與委員意見。

2010/05/21(五)下午13:30~17:00左右進行skype報告與委員修正意見。

三、工作困難、心得與省思:


由於協力的社區屬於偏鄉地區,所以進入社區即使聯繫知會相關幹部,

還是可能無法全面的顧及進入社區後的情況,如走訪社區街巷與通往步道的

出入口時,可能視之為外來客與陌生人之眼光,不過當然努力以親切的口吻

與表情作回應,可能的話當然自我介紹來社區的目的及緣由,這是遇到的情

形、也是不意外的狀況。

蒐集舊照片難免有出處未明或不甚清楚之處,或還有更多的素材,可能

要再拜訪或詢問當地文史工作者或學校老師,除了聯繫、熟悉認識、建立人

脈與了解計畫之外,還是以建構資料庫與累積工作坊能量為準為前提,也求

更多更精準的資訊。

大專生協力地方發展永續校園期初簡報,委員們提出了幾點意見,是有

待我的計畫持續去努力改正與進步的,尤其我的計畫是以社區&學校的「軟

體」面向著手,因此可能有可量化的成果產出,並可能的話聯結過往社區及

學校既有的成果,嘗試能否建構在更完整的架構體系之上,不失為計畫額外

累積的效益之一。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雙週工作照片集



照片1、無尾港鄰近地區海岸沙丘舊照片

照片2、實地現場踏查

照片3、居民參與討論

【雙週工作進度報告】99年5月1日~ 99年5月14日

一、工作內容:


1. 蒐集無尾港地區文史資料及舊照片。

2. PPGIS(公眾參與地理資訊)實習施作。(港口社區)

二、工作執行進度說明(是否符合當初預定進度):


本月份開始逐步蒐集無尾港地區(擬服務學校所在社區及鄰近地區)背景資料及文獻,期能在一定基礎下,於未來施作PPGIS的同時能對社區環境歷史背景有更深入的認知,能有一定充分的認識來為串聯學校&社區的生態步道時,做進一步的景點內容設計,並在以PPGIS與耆老和社區居民互動時,能更快進入狀況且能做到協調的共識。本月前兩周實施過一次PPGIS的操作(無尾港港口社區),目前能符原計畫書訂定的進度。

三、工作困難、心得與省思:


在資料蒐集和一次田野PPGIS操作過後,且在修正及準備期初簡報的同時,不斷的再確認自己原本計畫書上施作的方法與內容,目前在還自己評估的範圍之內。目前遇到比較大的問題是在和居民與耆老互動時,台語的使用與溝通,由於自己本身台語不夠輪轉,因此在面對主持的場合時,容易需要社區理事長或較熟悉的大哥們從旁協助,這是在當場比較感覺到手足無措的一環,未來將努力嘗試當作訓練台語及和人群互動的場合。

與居民互動是個愉快的經驗,當阿伯阿姨或阿公阿嬤親切地講述以往小時候的回憶與經驗的同時,彷彿自己也置身其中,他們兒時童年的回憶與寶貝珍惜鄉土的情懷,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也激發自己想要做些什麼的力量。

在協調與社區互動的時間點上,需要再事先double check!村里最近在選舉村里長和代表,對於進入社區來說,會比較打擾到忙於選舉的人事,而在操作PPGIS的同時需要動員一定人力,因此後續在聯繫安排此類工作坊討論的場合需要確認再確認恰當的時程。